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资讯 > 降解袋问答 » 生物降解袋应该注意什么?
生物降解袋应该注意什么
一、别让“可降解”变成“易破”——储存条件要牢记
1. 避光:紫外线会提前触发PLA、PBAT等材料的老化,导致袋子变脆。
2. 干燥:湿度>60%时,淀粉基或纸塑复合袋容易吸潮、强度下降。
3. 低温:仓库温度最好控制在15–25 ℃;超过40 ℃会缩短保质期。
4. 密封:整箱拆封后未用完的袋子,应放回铝箔内袋并封口,减少空气接触。
二、别让“环保”变“污染”——投放场景要对口
1. 认准标识
• 工业堆肥(EN 13432/ASTM D6400)
• 家庭堆肥(OK Compost HOME)
• 土壤或淡水可降解(ISO 17556/ISO 14851)
不同标识对应不同处理渠道,混投等于“白环保”。
2. 禁止进入传统塑料回收线
PLA与PE熔点、密度接近,一旦混入回收料,将造成再生塑料性能下降、色泽发黄。
3. 厨余/湿垃圾是最佳归宿
将生物降解袋与厨余一起投入社区湿垃圾桶,可随有机垃圾进入工业堆肥场,90天左右即可转化为土壤改良剂。
三、别让“无毒”成“隐患”——食品接触要合规
1. 查看生产许可证编号(如中国“XK”字头)及食品接触级检测报告(GB 4806.7)。
2. 彩色印刷袋应使用水性油墨,避免溶剂残留。
3. 高温食品(>100 ℃)应选耐高温改性PLA或PHA材质,普通PLA袋耐热仅70–80 ℃。
四、别让“成本”变“浪费”——规格与用量要匹配
1. 商超场景:承重3–6 kg,厚度≥30 µm,可避免“提袋破底”二次包装。
2. 外卖场景:选带透气阀的PLA淋膜纸袋,防蒸汽凝结又保证可降解。
3. 垃圾袋场景:厨余垃圾袋厚度≥20 µm,骨刺类垃圾建议双层或加韧配方。
五、别让“概念”代替“标准”——采购时学会“四看”
1. 看证书:检测报告、降解认证、食品级认证,缺一不可。
2. 看材质:优先选“PLA+PBAT+淀粉”三元共混,兼顾强度与韧性。
3. 看厚度:同价位下,厚度越均匀、克重越稳定,品质越可靠。
4. 看品牌:选择具备可追溯码、批次号及售后服务的厂家,避免“三无”产品。
六、别让“终点”成“难点”——末端设施要配套
1. 物业/社区:设置“可堆肥袋”独立收集桶,避免与塑料袋混投。
2. 城市层面:完善工业堆肥厂、厨余垃圾处理厂建设,形成“投放—收运—堆肥—回田”闭环。
3. 商家端:主动公示“用后请投入湿垃圾桶”引导标识,减少消费者困惑。
结语
生物降解袋不是“用完即弃、自动消失”的魔法道具,而是一张需要消费者、企业、政府共同完成的环保答卷。选对袋子、用对方位、投对渠道,才能让“可降解”真正落地,让地球少一点塑料,多一点呼吸。
久信达15年专业生产、销售、定制生物降解袋、降解纤维袋、可回收胶袋、环保纸袋等,全生物降解、可堆肥、可回收,获得GRS认证,支持出口欧美标准。